>  校友芳华

想念大学老师

2020-04-12
历史系1986级 马玉顺

我是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86级学生,在母校生活、学习四年时间。那个年代的历史系已是山东省重点学科,拥有美国史研究权威、博士生导师刘祚昌教授、秦汉史专家安作璋教授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教师,他们学识渊博,敬业爱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现依据记忆,做个粗线条的记录。

给86级本科生讲授《中国古代史》的是秦永洲老师和朱亚非老师,朱老师还带过一个学期的《明清史》。秦老师个子不高,身材敦实,方面大耳,极有福相。他口音清脆,讲课条理。那个年代,大学老师住宿条件并不是很好,秦老师住在山师南院学生宿舍楼一楼某套改造过的房子,经常遇到他拿着饭盆去五号餐厅买饭,我恭敬地问候老师,老师也极为和蔼地点头致意。与秦老师相比,朱老师个头要高许多,但面黑而多坑洼,很严肃的样子,讲课的风采也比秦老师略逊一筹,总给人意犹未尽之感。那时候,听说朱老师是安作璋教授的乘龙快婿,他的孩子起名叫“朱和安”,将夫妻二人的姓氏连在一起,甚为贴切,只是不知道传闻是否属实。还听说朱老师是安先生的研究生,因为安先生在史学研究上的崇高地位,我们对朱老师也很崇拜。朱老师属于研究型、学者型老师,多年以后,我在当当网上看到朱老师撰写的《明清山东仕宦家族与家族文化》一书,赶紧下单购买,才知道朱老师已是博士生导师、山东地方史研究所所长了。

史晓云老师主讲《世界中世纪史》,是给我们讲授专业课的唯一的一位女教师。她三十多岁的年纪,身材秀挺,相当干练,讲起课来神采飞扬,极富感染力。那时,使用的《世界史简编》,史老师是编者之一,让我们对她肃然起敬。史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她还在政治系讲授世界通史。据说,某次考试前学生要求给圈划重点知识,被史老师拒绝,有些学生就在评教时给史老师打了较低的分数,这让历史系的学生很气愤,对政治系同学也就有了不好的印象。如今想来,这都是年轻时候的偏狭思想。史老师教我们一个学期,以后再没有见过她。

《中国近代史》课程的老师有好几位,每位老师都讲自己最拿手、研究最深的那部分内容。讲授《鸦片战争史》的是郭大松老师,郭老师戴着一副眼镜,最显著的特点,是说话鼻音严重,重点的知识总要口气很重地强调一下。孙占元老师讲授《洋务运动史》,他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但烟瘾很大,在两节课中间的休息时间,他必定点上一支香烟,美美吸上一阵。那时,济南卷烟厂出产“大鸡”牌香烟,有金色盒子和红色盒子两种。有同学说,孙老师抽的烟档次不低。我对香烟没有研究,也不知道哪种好一些。多年后的某一天,我从电视上看到孙老师就坐党校系统一次会议的主席台,细究一下,孙老师去了山东省委党校,当领导了,还知道孙老师是世界史方向的博士生导师,也在山东师大合作带研究生。李宏生老师当时是副教授,高个,梳着整齐的大背头,戴茶色眼镜,风度翩翩,说话很幽默,他主讲《太平天国史》,带领学生在洪秀全创造的“天国”中遨游了一个学期,很是惬意。

赵继颜老师当时也是副教授,开设专业选修课,其中一个学期讲《农民战争史》,一个学期讲《宋史》。赵老师面目清癯,身材偏瘦,头发不多,但梳得整齐。他嗓子不太好,声音有些沙哑,但讲课一板一眼,极为认真。我记得,他非常推崇河南大学的漆侠教授,讲课中常常提到漆侠教授如何如何,大概他是漆侠教授的研究生吧。这两门课因是选修,考试很容易过,同学们也就不太重视,赵老师的个性,决定了课堂上缺少多么精彩的场面,因此,留下深刻印记的东西并不多。

蔡培桂老师是主讲《考古学》的。据说,蔡老师是北京大学的高材生,教我们的时候,大概在五十岁左右,课堂上循规蹈矩,一丝不苟,相比而言,激情演绎少一些,但这门课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我们参观了系里的资料室,看到不少的实物资料。学习期间,章丘宁家埠一处龙山文化遗址正在考古发掘,蔡老师带我们去现场参观,考察了城子崖遗址,亲眼目睹了考古发掘工作的精细和艰辛,也见识了章丘大葱的独特。本来,86级学生还要到西安考察学习,但因为89年的风波,没有成行。这个遗憾,在2012年我跟随学校暑期外出考察团去西安,才得以弥补。

王树芹老师开设《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印象中,他是与86级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老师。他面黑瘦弱,不修边幅,戴一副近视眼镜,上课时很少抬头看学生,眼睛总是卖力地在备课本和黑板之间穿梭,口中滔滔不绝。我记得,他讲西安事变和“文革”时,谈了不少趣事,逗得学生哈哈大笑,他也嘿嘿不已。王老师平易近人,与学生关系融洽,两节课之间的十分钟,他都会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感受。那时,他五十多岁,据说还没有评上高级职称,但他似乎并不在乎,他上课的认真态度,至今想来,都让我动容。

给我们上过课的老师中职称最高、名气最大的是王春良老师,他当时是全国知名教授。王老师五六十岁的样子,高个,面白皙,头发白多黑少,梳理得一丝不乱,身板挺直,极有风度,他给我们开过两门课:《民族解放运动史》与《马列选读》。前者是王老师多年研究的重点领域,他属于国内民族解放运动史方面的权威,自然,这门课给我们很大的期待。然而,王老师有点拙于语言表达,给人肚中墨水多多,但倒不出来的感觉。但不能不承认,王老师非常认真负责,每节课都准时上下课,中规中矩,严谨之风,让人敬佩。《马列选读》属于选修课,主要是讲授革命导师们的经典作品,王老师熟读在心,诵读史料,点点滴滴,丝毫不差。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还有不少,何芳济副教授高高的个子,挺直的身板,某次运动会上,年过半百的他居然是教工短跑选手,他讲授《世界古代史》,严谨之余,穿插讲个故事,妙趣横生,期末考试我得了92分的高分;王守中副教授也是高个,但清瘦,尤其是脸狭长多皱,牙齿似乎是镶嵌的,他讲授《中国近代史·清末新政》和《山东地方史》,言语不急不躁,无论课堂秩序如何,一律笑眯眯的,让人感觉特别亲切;张培义副教授最鲜明的特征是前半部头顶光秃,中等个,表情沉稳,他讲授《世界现代史》,完全是“脱口秀”,上课只拿一支粉笔,便滔滔不绝,一句接一句,绝无废话,上他的课不敢偷懒,稍一分神,很难跟上他的节奏;张富祥讲师也是中等个,很帅气,不拘言笑,但讲起课来却是激情饱满,他主讲的《中国史学史》《历史要籍》(上、下)都是趣味性不强的学科,但他娓娓道来,给人石破天惊之感。有一次考试,他出了不少填空题,多数同学当时就晕菜了;林敦明副教授清瘦儒雅,当时是系主任,开设《人生观》课,还有选修课《起源论》,因是南方人,方言味浓重,学生多不爱听,阶梯教室里常常稀稀拉拉坐着不足三分之一的学生,但他不以为意,还是兢兢业业教他的课,他对学生的宽容和理解,让人感动不已……

在那个没有微机、手机的年代里,教师的言传身教是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渠道。山师历史系老师们尽管各有自己的研究特长和教学风格,但他们上课总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无私地奉献出来,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让学生明白为人的道理,学到治学的方法。他们的渊博知识和严谨作风,让我一辈子铭记于心。

(写于2016年4月,2020年4月略改)

 

马玉顺,1967年1月出生,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耿家庄村人,中共党员。1990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曾在临朐县第九中学、临朐县第五中学任教。现为临朐县第一中学教育科研中心主任,临朐县教育写作协会会长,临朐县作家协会理事,政协第十届临朐县委员会特邀文史委员,潍坊市督教视导专家,山东省中小学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学科评审专家。

1994年后,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各类文章1300多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17篇。获得潍坊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潍坊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临朐县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多次被评为临朐县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7月被评定为山东省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

编辑:刘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