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庆动态

【忆山师名家】田仲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路人

2020-09-14
蒋心焕 魏建

田仲济(1907-2002),山东潍县人,中共党员,民盟盟员,教授。著名教育家、作家和文艺理论评论家,现代文学学科和现代文学研究的奠基者与开拓者之一。

田仲济1930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社会科学院,1950年任齐鲁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51年来我校中文系任教,后任我校教务长、副校长。其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作品主要集中在杂文、散文、随笔、文学理论、作品评论、文学研究、文学史等领域,著述达300余万字,代表性论著有《中国抗战文艺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等。曾兼任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社联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会长、山东省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等职。曾担任政协山东省常委、中国民主同盟山东省委常委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7年8月17日,北京。“纪念田仲济先生百年诞辰、《田仲济文集》出版座谈会暨手稿藏书捐赠仪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会议室隆重举行。主持会议的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发言人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这次会议的报道在当晚《新闻联播》播出。

能让CCTV和这些“国字号”大人物如此关注的田仲济先生是久负盛名、驰誉中外的作家、文艺理论家、中国现代文学史家,我校文学院教授。其一生的文学活动、文学研究与“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乃至与现代中国的历史紧密相关。

结缘文学崭露头角

1907年8月17日,田仲济生于山东潍县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里。几百年前,他的祖上富甲一方,有“田半城”的传说。后来,田家衰败了,田仲济曾祖父开始变卖祖上留下的土地和房产。祖父去世后,田仲济全家搬到潍县西关一处小宅院,仅有少量土地维持生活。

1914年,田仲济入私塾,但读的是《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二年转入新式学堂读小学。1922年,他进入潍县文华中学学习,这是一所教会学校。在这里,他首次结交了共产党员同学。中学毕业后,田仲济升入济南的山东公立商业专门学校,住在姨妈家。姨妈女儿陈瑛,与他同岁,酷爱文学,喜欢创作,后来成为小有名气的作家,笔名沉樱。姨妈家有大量的文学作品。田仲济在阅读中,在与沉樱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对文学产生了兴趣。

1926年,由于历史原因,田仲济被编入山东大学法学院商学系。1928年发生“五三”惨案,日军占领了济南,学校停课。田仲济回到故乡,与同学一起组织当地青年举办“五三”读书会。他们阅读了当时最新的文学期刊,如太阳社和创造社的杂志,特别“喜爱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追求平等、民主和解放。当时,田仲济几乎读遍了蒋光慈的小说和阿英的文艺评论,为新鲜还不免幼稚的无产阶级文学理论和创作所倾倒。

1929年初夏,田仲济到上海入中国公学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学系学习。当年秋天,创办了他的第一个刊物——《青岛时报》副刊《野光》。晚年,他回忆此事时说过,《野光》的刊名是受到蒋光慈创办《太阳月刊》的启示。这也是田仲济文学创作生涯的正式开始。

1931年,田仲济回到济南,在正谊中学任教,同时开始创办他的第二个文学刊物《处女地》文学周刊。1931年7月,他与武仅民结婚,从此两人相濡以沫63年,“共扶持,共患难”,白头到老。

1930年代,田仲济以《青年文化》为依托,把文学活动与思想启蒙、抗日救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扩大了他文学活动的影响力。经过近两年的筹备,青年文化社于1934年在济南正式成立,田仲济当选为理事长;1934年11月,《青年文化》杂志创刊,田仲济担任主编。《青年文化》在宣传抗日救亡、反击封建复古逆流、讨论中国语言文字发展方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田仲济一直喜爱杂文,这时期在《青年文化》发表了他初露锋芒的一批“鲁迅风”式的杂文。直到1936年底《青年文化》与一批进步文学期刊同时被国民党当局查封,结束了田仲济杂文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主副”兼顾斐然“成家”

抗战时期,田仲济先后担任民国政府教育部中小学服务团编辑组干事,负责主编《建国教育》,后担任冯玉祥政治研究室研究员、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副教授等。不过,以上都是他维持生存的“副业”,他的“主业”是文学并且悄然成家。

上世纪20年代末,田仲济在上海读书时就试笔散文和杂文创作。30年代前期在文坛崭露头角,40年代是田仲济杂文创作的极盛时期。据不完全统计,仅1940年一年,他以“田仲济”的名字发表的杂文就达53篇。为避迫害,他还以野邨、邨、青野、小淦、蓝海、兰海、柳闻、杨文等笔名发表杂文。抗战时期杂文中兴,田仲济属于当时创作数量多、影响大的少数杂文家之一,先后出版了《情虚集》《发微集》《夜间相》等多部杂文集,成为后来载入文学史册的一代杂文名家。田仲济杂文起步就自觉师承鲁迅杂文传统,从那时候起直到晚年。田仲济始终认为,鲁迅杂文的思想和艺术曾经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杂文家,“中国杂文主要的是鲁迅风格的延续”。唐弢、聂绀弩、冯雪峰等莫不如此。鲁迅杂文的思想和艺术,对田仲济来说,不只研究,更有实践;不只继承,更有捍卫。其影响不是一时,而是终生。这一时期,田仲济的杂文从各个角落通过各种事物直接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现实,画出了中国的社会之“相”及其某一类型形象,在当时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家有这样一种说法:上世纪40年代杂文名家中,上海有唐弢,延安有徐懋庸,桂林有聂绀弩,重庆就是田仲济了。著名学者钱理群读田仲济杂文时感慨:“原来抗战中后期的大后方还有如此成熟的杂文!”

除杂文创作外,田仲济还以文学编辑等角色投身到抗日文化洪流中。1938年,他在西安以青年文化社的名义创办了《报告》半月刊;1940年代,他在东方书社担任编辑主任时期,编辑出版了大量进步文学书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他与臧克家、叶以群等一起编辑出版的《东方文艺丛书》(其中有郭沫若的《今昔集》、臧克家《古树的花朵》等10册);1942年,他与沉樱、姚雪垠、曲润路共同创办了现代出版社,他主编并持续出版现代文艺丛书;期间,他还参加了自强出版社的编辑工作;1944年,他与姚雪垠、陈纪滢一起组织“微波”社,创办了《微波》文学月刊;另外,从抗战中期开始,田仲济积极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活动,还帮助好友梅林参与了老舍领导下的《抗战文艺》杂志的编务工作。抗战8年的大后方文坛,经常能看到田仲济的身影。他的文学创作与他所编辑的这些在血与火中诞生的文学书刊,其影响虽有大小之別,但都同抗战文艺思潮紧密相联,与抗战文艺的深入发展密切相关,表现了田仲济的情怀和担当、光荣与梦想。

1979年,在济南家中,与现代女作家沉樱重逢

1941年,田仲济撰写的《新型文艺教程》由华中图书公司出版。著名文艺理论家、新文学史家李何林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说:“至今在我所见到的范围以内,田仲济先生的这一本《新型文艺教程》,实在还是用上述的体裁和文笔写成的第一部文艺理论和知识的书,给学术思想的通俗化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这一时期,田仲济还出版了《小说的创作与欣赏》《作文修辞讲话》《杂文的艺术与修养》等文学理论著作,明确地阐明他对文学艺术的基本看法。他在强调文学作品必须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同时,自然更倾向于对文学作如是观:文学应尽量切近时代、改造现实、激扬人生、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培养崇高、正直、向上的心灵。这种强调文学的思想冲击力、强调文学负担“改造人类精神面貌”职责的文学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田仲济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学者樊骏指出:“他与李何林、任访秋等人,早在40年代就开始系统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是这门学科最早的开拓者之一。”抗战胜利不久,田仲济很快就写出了我国第一部新文学的断代史——《中国抗战文艺史》,1947年由现代出版社出版。田仲济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这部学术著作,得力于他多方位地参与了抗战文艺的创造,积累了大量原始的文献史料和文学生活的实感。正如有学者说:“如果后人研究抗战文艺面对的是史料,那么作者(田仲济)面对的是生活,是亲历的见闻。这些生活经他的手变成史料而保存下来。因而读这样的书,首先的收获往往是了解到许多史实,并且增加对那个时代的感性认识。”这部著作既有史料价值,更有学术价值:它梳理了中国抗战文艺的源头、抗战8年文艺的发展脉络和多元的内在线索,还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学术突破。

专图书之收藏开理论之先河

1946年8月,田仲济受聘为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副教授,后晋升为教授。1949年9月,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更名为国立音乐学院上海分院,田仲济任秘书长。1950年夏,田仲济受聘齐鲁大学文学院国文系教授、系主任。1951年2月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为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1951年下半年调山东师范学院任中文系教授,1953年4月任副教务长。

从新中国成立至1970年代,作为新文学史家,田仲济高度重视中国近现代文学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和收藏工作。刚到齐鲁大学,他就让有关方面购买了东方书社出版的新文学书籍。到山师不久,他又想把藏书家丁稼民在潍坊的藏书转移到山师图书馆,最后这些书籍根据时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王统照的意见收藏到山东省图书馆,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了作用。田仲济还让山师图书馆不断购买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书籍和期刊,使得山师图书馆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资料中心之一。1955年,高教部划拨给山师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经费8000元,田仲济把这些钱全部用来购买图书资料,并建成了专门的资料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田仲济反对资料垄断,力倡山师的资料让学界共享,所以经常有一些外单位学者专程来山师查阅资料。国内一些学者的著作,如陆耀东教授的新诗流派论、田本相教授的曹禺作品论,他们写的后记或刊信中,都提到山师有关藏书所给予的帮助。文革后期,还没有完全摆脱“审查”的田仲济,冒着再次被打倒的危险,冲破了重重阻力,让有关方面把著名藏书家瞿光熙收藏的大量名贵书刊运到了山师图书馆。当其中一部分被工宣队领导视为涉嫌“毒草”的书籍要被强令退回时,田仲济便悄悄地让山师聊城分院把剩余的书刊转运到聊城去了。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田仲济在中国新文学史研究、五四文学研究、三十年代文艺研究、鲁迅研究、报告文学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学界瞩目,尤其是他对报告文学的研究,无论是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还是理论阐释都达到了领先水平。田仲济在对“五四”以来报告文学与社会历史发展进行仔细考察、梳理以后说,报告文学应该是“同五四新文学的诞生同时诞生的。虽然‘报告’或‘报告文学’这一名称的确定是30年代的事情”,除新闻性、文学性外,报告文学“若另外还有什么特征的话,就是它的进步性了”。这些论述都是发前人之所未发的,因为以往人们多认为中国报告文学是诞生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田仲济在1962年就提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期的前后已有了萌芽期的报告或类似报告的作品”。他的这一观点,现已为文学史研究者所认同了。再有,田仲济经过原始资料的挖掘以及对茅盾等作家的访问、考证,得出文学研究会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时间至少不比创造社、太阳社晚这一看法,至今仍被现代文学史家所重视,并写入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之中。这些理论建树,体现了田仲济作为第一代现代文学史家扎实研究、坚持己见、独立探索的可贵学术创新勇气和精神。

1954年,高教部批准了第一批研究生招生学校,山师是最早招收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少数几个高校之一。田仲济也就成了新中国第一批研究生指导教师,从1955年开始正式招收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十七年”时期,田仲济依然撰写杂文,即使在反右以后,他明知有可能给自己招来麻烦还是继续用杂文针砭现实。例如他的杂文《雅量》发表后再次遭到内部批判,撤销了他全国人大代表候选人的资格。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对新时代的杂文,仍然满怀希望,而对不公平的批判,他问心无愧地说:“不愉快自然是不愉快,但我的性格是只要我行我是,没做见不得人的事,一切我就不去管它。”这就是作为杂文家田仲济一生坚守的个性和品格。

暮景桑榆壮心不已

“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田仲济已经70岁了。他在承担着繁重行政工作的同时,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学术交流、人才培养诸方面都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新时期以来,田仲济继续殚精竭虑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1979年,他与孙昌熙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出版最早的现代文学史著作之一。田仲济带领编写人员认真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中的“左”的和形而上学的深刻教训,对编写人员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历史本来面目的要求。这本书出版后,香港《文汇报》《大公报》和日本《野草》杂志以及国内《文学评论》等报刊相继发表推荐和评介文章,肯定了这本书较早地恢复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本来面貌,是一本可信之书。田仲济在为这本书亲自起草的《编写提纲》中说,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至今还是我们文学史研究的楷模:撰写文学史,既要勾勒文学历史发展的全貌,揭示其主潮,又要反映出每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揭示其丰富性和多样性——既要突出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又要兼顾每一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特点或影响的作家作品;在拓展研究领域的同时,还要反映出各个流派及形式风格的多样化,不能把文学史写成作家史或作品论。田仲济还指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特别要注意拨乱反正,扭转“左”倾思潮的影响,对一些几乎被人忘却或估计不足、颇有争议的作家作品,对其历史与审美、思想与艺术、成就与局限,做恰如其分、有理有据的分析,不粉饰,不掩盖,不夸大,不缩小,让历史自己来说话。同时,他提醒大家,要警惕在反对一种不良倾向的时候必须防止另一种倾向,不能走极端或“矫枉过正”。

70年代后期,在山东师范学院

田仲济多年坚持的“实事求是”“知人论世”“文质并重”,不因人废文、不为贤者讳的治史原则,也体现在他与孙昌熙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田仲济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说:“在国内出版现代小说史,可能这是第一部。”经考证,这本小说史著作的确是中国人撰写并出版的第一部。此前出版的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作者是美国籍。同年同月出版的赵遐秋、曾庆瑞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只是该书的上册。田仲济、孙昌熙主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在小说史观、现代小说的历史分期、小说史的叙述方式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和开拓。上世纪80年代,田仲济亲自编辑或主编的另外两套书影响较大,一是六卷本的《王统照文集》,二是《中国新文艺大系(1937—1949)·散文杂文集》。

2007年,山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此时,田仲济已经去世5年了。但是全体学科同人首先感念的是学科奠基人田仲济先生,感念他缔造了深厚的基础和优良的传统,感念他几十年的辛勤培育和学术引领。

在学科建设方面,田仲济最突出的贡献表现为学科的平台建设和团队建设。田仲济于1962年就在山师率先成立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室,上世纪70年末扩建为国内少有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借助于这一平台,他在1979-1985年间,先后引进著名诗人、诗论家孔孚,诗歌评论家吕家乡,小说评论家宋遂良,诗歌评论家袁忠岳等优秀人才。特别要说明的是,这4人中有3个“右派”、1个“准右派”(因右倾而被开除团籍)。引进这些人的时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刚开始不久,多数人还在观望,生怕再犯政治错误。在这种形势下,田仲济先生以非凡的胆识和勇气,顶着重重压力,把这些“危险人物”调到自己身边。这些人才引进后,再加上山师现代文学团队的原有成员(以年龄为序)冯中一、查国华、书新、顾盈丰、蒋心焕、朱德发、冯光廉、崔西璐、刘金镛、韩之友等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团队。到1985年,山师现当代文学团队在田仲济之下,拥有“20后”3人、“30后”11人、“40后”4人、“50后”5人,如此阵容学界罕见。1986年,田仲济近80岁高龄退休,但他在山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方面并没有因此放松。他经常告诫本学科的同事们:“资料的搜集、积累和整理是我们的传统,要不断补充、添置新的资料。”他认为,文献史料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从第一手资料出发进行的研究,才能经受住实践和历史的考验,才能写出有学术生命的著作和论文。

从1978年到1986年,田仲济又招收了29名硕士研究生,每一位研究生的成长和发展无不渗透着田先生的心血。他重视教书,更重视育人。他认为学生入门须正、立志须高,治学与为人,二者不可偏废。在学术上,田仲济要求弟子注重学术积淀、恪守学术道德,一定要大量阅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报刊,通过原始文献的感知打好文学史研究的功底;必须到外地访学,广泛查阅研究资料,遍访学术名家。但毕业答辩时,他对自己的弟子毫不留情,多次要求答辩委员会在他的学生中必须有不通过的。严师出高徒。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在高校工作的大都较早晋升为教授,几乎全都是博士生导师,都成了各自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还有的成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表彰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

随着政治上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学术事业的不断繁荣,70岁以后,田仲济参加的学术活动越来越多。1977年到福建师范大学讲学,1978年出席在厦门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会议,1979年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审稿会议。在北京的这次会议上发起成立了高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后来更名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田仲济当选为副会长,列副会长之首。在研究会第一次理事会议上,决定出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田仲济当选为副主编,列副主编之首。1980年在包头举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一次年会,田仲济当选为副会长,依然列首位。1981年12月出席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中国现代文学研讨会”。1983年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田仲济当选为会长。1984年4月到美国、加拿大多所大学访问。1985年在天津举行的解放区文学讨论会,会上成立了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田仲济当选为会长。1989年11月,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第二次年会在山师召开,他统领会议的全面工作。1992年11月,他以85周岁高龄到北京出席“郭沫若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1993年4月,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山东省文联、山东省作协、山师等联合主办了“田仲济杂文研讨会”。罗竹风、姚春树、刘锡诚、钱理群、吴福辉等60多位学者出席这次会议。与会者高度评价了田仲济杂文的思想艺术成就和文学史地位。

1984年,应邀访问加拿大圣玛利亚大学

田仲济全身心投入学会工作,始终把加强学术研究放在首位。他担任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期间,有一件事特别受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有关领导人的赞赏。由田仲济倡议,1991年10月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举办了“文学研究会成立七十周年暨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第六次学术研讨会”。当时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经费困难问题,文学研究会成立70周年竟没有举办过其他纪念性学术活动。因此,到济南出席会议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领导认为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首开风气,办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91岁高龄的许杰专程赴会,濡墨挥毫留字:“文学是为人生的;文学是人学,文学即人学:文学事业是人生事业,也是毕生事业。”上世纪20年代中期就参加文研会的蹇先艾专函祝贺,希望大会“认真进行学术讨论,肯定这个会社(指文学研究会)的成就,指出不足。看看是否某些优秀成果今天尚可借鉴,予以出色的历史评价”。这些语重心长、言短意深的活,是对这次学术会议最好的评价。

田仲济晚年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请求辞去自己担任的学会领导职务。在他先后辞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会长等职务之后,又要求辞去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职务,但学会常务理事会和省社科联都不答应。他看到中年学者朱德发教授迅速成长,更坚定了辞职的决心,多次催促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打报告给省社科联领导,建议由朱德发接他的班,担任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会会长。他不贪恋权位、主动让贤的高风亮节赢得了后辈的敬重。

1991年,田仲济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的散文荣获1993年世界风筝都文学创作院文学创作荣誉奖。他的著作已被译成日、韩、英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晚年的田仲济,虽然身患多种老年性疾病,但腰板很直,思维清晰,年逾90岁仍能做到生活基本自理,每日用放大镜读书、读报,偶尔写点小文章,精神生活是充盈的。

2001年夏,田仲济因病住院;2002年1月14日病逝,享年95岁。根据其“死后,不开追悼会,骨灰撒入大海”的遗嘱,2002年1月20日,在青岛,田仲济先生的骨灰与老伴武仅民的骨灰一起撒入大海。

编辑:向玉贞